長平社區(六房媽)特色社區觀光課2021-12-072022-06-23<div class="ed_model12 clearfix">
<div class="ed_title01">位置、範圍及面積</div>
<div class="ed_txt">長平里位於斗六市西方,為嘉南平原之起始,四面水稻田與台糖大北勢農場雲林科技工業園區及零星果園環抱,里界東方大致沿著芭蕉溪,南為雲林路,西至斗六與斗南鎮的交界,西北則沿著虎尾溪的支流,長平社區面積為4.5平方公里,長平里俗稱大北勢,是舊斗六街大北勢段大北勢,石厝林仔頭,位於斗六市西邊,台灣光復後改稱為”長平里”。<br />
長平社區東臨保庄里與鎮西里,南臨久安里,西臨斗南鎮田頭里,北臨虎溪里。長平地區有大面積的水田、河流等濕地,田園景觀亦是長平的一大特色。</div>
<div class="ed_flex_box">
<div class="ed_pic"><img alt="長平社區位置圖" src="/userfiles/chdouliu/images/20211207113930538.jpg" />
<div class="ed_txt">長平社區位置圖</div>
</div>
<div class="ed_pic"><img alt="長平社區範圍圖" src="/userfiles/chdouliu/images/20211207113944079.jpg" />
<div class="ed_txt">長平社區範圍圖</div>
</div>
</div>
</div>
<div class="ed_model07 clearfix">
<div class="ed_title01">特色介紹</div>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color:#663300;"><span style="font-size:90%;"><strong>里名由來</strong></span></span></div>
<div class="ed_txt">長平里俗稱大北勢,是舊斗六街大北勢段大北勢,石厝林仔頭,位於斗六市西邊,台灣光復後改稱為”長平里”。鄰近雲林縣內斗南鎮、虎尾鎮、莿桐鄉、林內鄉和古坑鄉等五個鄉鎮。<br />
根據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所編印的《台灣地名辭書》所述,現今的長平里在清朝時稱為「大北勢庄」或「林仔頭庄」,而在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至大正九年(1920)的行政區劃中,一樣是屬於斗六堡大北勢庄以及林仔頭庄,大正九年(1920)進行街庄改正後隸屬於斗六街,因為當時大北勢庄較大,除了包含現今的長平里,更包含了部份虎溪里,也因此長平里又被稱為大北勢;我們在往常長平里的路途中即看到上頭標著「大北勢」的指標 。</div>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color:#66330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90%;">人口</span></strong></span></div>
<div class="ed_txt">長平社區截至2017年12月份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全里 676 戶,鄰數 12鄰,男性1048人,女性959人,總人口數共2007人。由於社區產業薄弱,僅倚靠農業其主要經濟來源,不僅導致青年人口外流嚴重,更因近年台灣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等因素,使得社區人口逐年降低。</div>
</div>
<div class="ed_model03 clearfix">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color:#663300;"><span style="font-size:90%;"><strong>社區特色活動</strong></span></span></div>
<div class="ed_pic_left"><img alt="雲林六房媽過爐遶境" src="/userfiles/chdouliu/images/20211207114017246.png" /></div>
<div class="ed_txt">雲林六房媽是雲林縣斗六市(大北勢股)、虎尾鎮(過溪股)、斗南鎮(斗南股)、大埤鄉(五間厝股)、土庫鎮(土庫股)等地民眾供奉的神祇,因無供奉的主廟,而是安置在輪值爐主負責搭建的「紅壇」(臨時搭設的宮壇),為臺灣最特別的宗教信仰活動之一。相傳六房媽信仰起源自大陸福建,大北勢林姓家族為莆田九牧林氏一支(南靖派下),大約清順治年間距今約3百多年前移民來臺時,奉請九牧林世系的「六房老姑婆」護佑。因為「天上聖母」林默娘,為莆田九牧林氏第六房子孫,世系其他各房子孫皆稱天上聖母為「六房老姑婆」,六房媽之稱由此而來。六房媽由雲林5個鄉鎮市境內36個庄頭,分成5個大小不等的「五股」,依照固定輪值順序每年農曆 4 月間輪流供奉。<br />
每年的過爐遶境為雲林縣最重要的宗教盛事之一,隨著現今臺灣因社會型態的改變,六房媽祭祀活動因信眾的遷徙和口耳相傳,規模已逐 漸擴大,組織動員方式也有不同。民國102年(公元2013年)已登錄 為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 六房媽過爐遶境活動中,最富人情味的是「分旗腳」,即輪值供奉六房媽的輪值股信眾不需參加過爐遶境,但要準備食物、點心和飲水,款待其他 4 股辛苦遶境的人員。當參與遶境的隊伍走完全程後,輪值股的鄰里長會帶領被分配到其村莊接受款待的其他股下人員前往用餐,稱為「接頭旗」,由於大多數人都是5年才來一次,而且每次接待請客區域都會調整,雙方雖互不相識,但氣氛融洽。</div>
</div>
<div class="ed_model12 clearfix">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color:#663300;"><span style="font-size:90%;"><strong>生態資源</strong></span></span></div>
</div>
<div class="ed_model03 clearfix">
<div class="ed_pic_left" style="max-width: 30%;"><img alt="生態-松鼠" src="/userfiles/chdouliu/images/20211206161909908.jpg" /></div>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font-size:90%;">松鼠</span></div>
<div class="ed_txt">型態特徵:松鼠一般體形細小,體形可以小至7–10厘米長和約10克重,大至旱獺(土撥鼠)的53-73厘米長,約5-8公斤重。松鼠前後肢間無皮翼,四肢強健,趾有銳爪,爪端呈鉤狀,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稍重一些。花鼠屬與松鼠屬其臉頰內側有頰囊的構造,能儲存很多食物。尾毛密長而 且蓬鬆,四肢及前後足均較長,但前肢比後肢短。耳殼發達,前折時可眼,冬季耳端具一撮黑色長毛束。 松鼠個體毛色差異較大,為青灰色、灰色、褐灰色、深灰色和黑褐色等等。隨著地區的差異,毛色也有變化,如遼寧松鼠的顏色偏灰,而中國南方的松鼠顏色則較黑。此外,毛色還受季節的影響,冬毛灰或灰褐色,夏毛黑或黑褐色。松鼠多在春、夏季發情,發情期大約為兩個星期左右。松鼠繁殖的適齡期,雌性為8~9周齡,雄鼠為9~10周齡松鼠懷孕的時間大約為35~40天,每年能產3胎左右,每次能產4~6隻。</div>
</div>
<div class="ed_model03 clearfix">
<div class="ed_pic_left" style="max-width: 30%;"><img alt="生態-夜鷺" src="/userfiles/chdouliu/images/20211207104354057.jpg" /></div>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font-size:90%;">夜鷺</span></div>
<div class="ed_txt">別名:灰窪子、夜窪子、星雁、暗光鳥仔<br />
型態特徵:夜鷺是分布非常廣泛的一種鳥類,分布遍及歐亞大陸、非洲,整個美洲大陸及東南亞等地。是台灣普遍的留鳥(或過境鳥),台語稱為「暗光鳥」,客語稱為「夜鶴」。由於性喜食魚,魚類養殖業者視其為害鳥。<br />
夜鷺雄雌同形同色,成鳥體長約40厘米至65厘米,頭頂、枕部上背為略帶金屬光澤的深藍灰色,上體其餘部分和雙翅為端莊的暗灰色,眉紋寬闊呈白色並在額前相連,下體為略帶乳黃色的白色。頭頂生有兩到三根細長的白色蓑羽,在深藍灰色上體的映襯下很醒目,這兩三條蓑羽隨頭部運動而搖擺很好看。虹膜血紅色,喙黑色足黃色。幼鳥體長與成鳥相當,上體灰褐色,雜以不長的棕色縱斑, 翅上有星星點點分布的白色斑點系羽梢的白色端斑所形成的;下體近白色密布褐色細縱紋,喙黑色腳黃綠色。<br />
主要取食蛙類、小魚、蝦等水生動物,偶爾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受到驚嚇的夜鷺會把吃進去的食物嘔吐出來,經消化或未經消化的食物腥臭不堪,以此作為防衛,也可以從中得到研究夜鷺食性的線索。夜鷺集群繁殖,在樹上營巢,常結成數百隻鳥的大群霸占一片樹林營巢,其間經常會有小白鷺、牛背鷺等混群,夜鷺營巢密度極大,甚至一棵樹乃至一個枝椏上就聚集了三四個巢,夜鷺巢系由樹枝搭建,內部墊以柔軟材料。每巢產卵3至8粒由雙親共同撫育,每年6月至7月間可見幼鳥隨親鳥離巢活動。夜鷺會用 「魚餌」釣魚。捕魚時,夜鷺會先把野果扔在水裡,然後在岸上等待,一旦發現獵物,牠就會迅速的衝入水中,飽餐一頓。</div>
</div>
<div class="ed_model03 clearfix">
<div class="ed_pic_left" style="max-width: 30%;"><img alt="生態-白鷺" src="/userfiles/chdouliu/images/20211202162840401.jpg" /></div>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font-size:90%;">白鷺</span></div>
<div class="ed_txt">別名:白鷺鷥、白翎鷥(台語白鷺的統稱)<br />
型態特徵:小白鷺生活在平地至海拔1700公尺的水田、旱田、湖泊、沼澤、溪澗、海邊, 非常普遍。牠的長嘴長腳適合在水邊覓食,主要以魚、蝦、蛙及水生昆蟲為食,有時也會吃貝類、爬蟲類。日行性,為主動的獵食者,有許多捕食技巧,特別是以腳攪動水底,將底棲生物驚起再加以捕食;或是在大太陽下,將翅膀張開形成陰影,以免水面的反光,影響到對水下活動的觀察。通常單獨行動,特別是在山區溪澗及岩石海岸地區,會積極的防衛覓食領域,驅趕侵入的同類。但是當食物很多時,例如魚塘收成放水後的淺水區,或是退潮後的潟池地帶,常會聚集上百隻。繁殖時會形成群落,與黃頭鷺、夜鷺等集體築巢。在台灣的小白鷺大部分是 一年四季都在本地的留鳥,但是也有部分在日本及華北繁殖,冬季來台度冬的冬候鳥,以及夏季在台灣繁殖但冬季到南洋度冬的夏候鳥。</div>
</div>
<div class="ed_model03 clearfix">
<div class="ed_pic_left" style="max-width: 30%;"><img alt="生態-燕" src="/userfiles/chdouliu/images/20211207104406377.jpg" /></div>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font-size:90%;">燕</span></div>
<div class="ed_txt">別名:鳦仔(台語對燕及雨燕的統稱)。<br />
型態特徵:台灣各地全年都可以觀察到家燕,但以遷移期記錄的數量最多,大部分為春 秋過境鳥及冬候鳥,少部分為夏候鳥或留鳥會在台灣繁殖。家燕嘴短而口闊,向 兩側大開,方便牠們在空中捕食昆蟲,住家附近擾人的蚊蚋因此減少,長久以來 被視為益鳥。家燕與人類相當親近,喜歡在建築物上築巢,古人就傳述家燕有「相人」的能力,喜歡在友善人家的屋簷或屋樑上營巢,貧富不嫌,營巢的宅第常被人讚為福宅、福地。有時築巢於住家的內堂中,主人家甚至願意配合牠的作息, 另開小門以便利牠的早晚進出。本地傳統的觀念也認為家燕是幸運的象徵,家宅有靈氣,才會燕來巢,因此也有人在屋簷下釘小木板以「製造靈氣」,吸引家燕來築巢。家燕在日間經常於低空飛翔,在空中活動靈活優雅,常有許多暫停及急轉的動作。主要在空中捕食昆蟲,也會輕掠水面銜起浮在上面的昆蟲。休息時停棲於電線或天線上;夜間則於蔗田或村鎮電線上過夜。繁殖期以成對或組成小群活動,非繁殖期則成大群,夜棲時數量往往成千上萬。</div>
</div>
<div class="ed_model12 clearfix">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color:#663300;"><span style="font-size:90%;"><strong>植物資源</strong></span></span></div>
<div class="ed_txt">本社區地理位置為平原地區並且是傳統農村型態社區,常見的農 村植物,如樟樹、榕樹、菩提樹、大葉欖仁樹、小葉欖仁樹、茄苳以 及台灣欒樹等。</div>
</div>
<div class="ed_model03 clearfix">
<div class="ed_pic_left" style="max-width: 30%;"><img alt="馬拉巴栗" src="/userfiles/chdouliu/images/20211207114124276.jpg" /></div>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font-size:90%;">馬拉巴栗</span></div>
<div class="ed_txt">科別:木棉科<br />
學別名:美國花生、大果木棉、發財樹<br />
高度(公分):1000 原產地:墨西哥 葉形:掌狀複葉,小葉長橢圓形<br />
樹形:層塔型 葉持久性:常綠 花色:白色馬拉巴栗這個相當洋化的名字,是從該樹種的英文名稱直譯而來。名字雖不鄉土,卻是國內處處可見的植物,種在庭園裡可庇蔭、觀賞,或採果;由於樹姿潔淨整齊、抗污染,也是良好的行道樹種。它的耐陰性極佳,可作為室內的綠化植物。此外,它耐修剪且頗具可塑性,常常可見多棵種在一處,莖幹被編織成一叢麻花狀的盆栽;如果再綁上一些紅絲帶或金元寶,便成為逢年過節居家擺設的「發財樹」。因植栽的用途廣泛,且對各種環境的適應性佳,無論在城市或鄉村都不難發現它的蹤跡。馬拉巴栗樹皮平滑,青綠如梧桐,掌狀葉,小葉放射狀開展。每年5、6月間是馬拉巴栗開花的時節,綠色花瓣包著一叢細絲狀淡紫色的雄蕊,清新高雅,淡吐芬芳。木質的蒴果有點像番石榴,但成熟後會開裂,裡面有數十顆白色種子,可以生食或炒來吃,味道像花生,所以也被稱為美國花生。<br />
形態特徵:常綠喬木,樹皮綠色,光滑。側枝輪生。掌狀複葉,小葉5至7枚, 長橢圓形或倒卵形,紙質。花腋生,萼杯狀,先端5淺裂,花瓣5枚,雄蕊多數。</div>
</div>
<div class="ed_model03 clearfix">
<div class="ed_pic_left" style="max-width: 30%;"><img alt="生態-榕樹" src="/userfiles/chdouliu/images/20211202171306261.jpg" /></div>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font-size:90%;">榕樹</span></div>
<div class="ed_txt">特有種:台灣原生種 科別:桑科<br />
別名:榕、鳥榕、赤榕、山榕、鳥屎榕、正榕、松榕<br />
高度(公分):1500 原產地:泛熱帶分布 葉形:卵形或倒卵形樹形:傘形或圓形 葉持久性:常綠 花色:隱頭花序榕樹是常見的台灣原生樹種,在農村地區常因植株碩大、樹齡悠久,而被視 為「神木」。一般寺廟多栽植榕樹作為蔽蔭乘涼之用,尤其鄉下地方眾人聚集的村落,都以土地公廟或馬路旁的榕樹所形成的濃蔭地作為集會的場所,所以榕樹在台灣的農村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榕樹不但樹冠大,枝幹多,且樹上常密生氣根,氣根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觸地後可長變成樹幹的樣子,這也是一棵榕 樹有許多樹幹的原因。榕樹終年長綠,樹冠生長茂密,不但能吸收噪音、廢氣,在市區可以美化市容,更能改善環境。 形態特徵:榕樹株高可達20公尺,樹幹粗壯,氣根多數。葉互生,倒卵形或卵形,革質,全緣。隱花果倒卵形,紫紅色或淡黃色。生態現象:榕樹枝幹上的氣根著地後常形成支持根,所以老齡榕樹除主幹外,還繁生許多類似主幹的支持根,有時支持根會比主幹大,致使主幹、支持根無法區分,形成枝葉繁茂,覆蓋整個地區的景觀。榕樹的隱花果是鳥雀喜愛的果實,曾見一榕樹上聚集數千隻麻雀爭食成熟榕果的壯觀場面。</div>
</div>
<div class="ed_model03 clearfix">
<div class="ed_pic_left" style="max-width: 30%;"><img alt="台灣欒樹" src="/userfiles/chdouliu/images/20211207093742422.jpg" /></div>
<div class="ed_title01"><span style="font-size:90%;">台灣欒樹</span></div>
<div class="ed_txt">特有種:台灣特有種<br />
科別:無患子科 學別名:苦苓舅、拔子雞油、台灣欒華<br />
高度(公分):1000 原產地:台灣 葉形:二回羽狀複葉,披針形<br />
樹形:圓形 葉持久性:落葉 花色:黃色 一聽到這名字,就知道台灣欒樹是土生土長的本土樹種,事實上它不只是台灣特有樹種,更名列世界十大名木之一,跟國外庭園樹種相比一點都不遜色。台灣欒樹樹強健,生長快速。此外,根據研究,台灣欒樹很耐污染,吸收廢氣的能力是所有行道樹裡最強的。未開花時的欒樹長相與苦楝頗為相似,都是二至三回羽狀複葉,故又有苦苓舅之稱。台灣欒樹的美四時不斷:春天,新綠初上樹梢;盛夏,滿株濃綠葉;秋季,金黃色的花朵花團錦簇;秋末,初結的果實外覆有嫩 紅的苞片;初冬果實轉為紫紅色,冬末蒴果乾枯成為褐色而掉落。四季呈現出不 同的色彩,豐富了市容,也為自己贏得「四色樹」的封號。<br />
形態特徵:落葉大喬木,高可達15公尺,小枝密布皮孔,樹皮灰褐色。小葉互 生,二回羽狀複葉,光滑,小葉9至13對,長卵形至卵形,先端尖,葉緣細鋸齒狀,葉基歪斜。頂生圓錐花序,花黃色,單性,花數5枚。蒴果玫瑰紅色,囊 狀三瓣合成,膜質,成熟時變為褐色。種子圓形,黑色,每莢瓣含有2粒。 生態現象:每當冬季蒴果乾枯時,常引來數量驚人的紅姬緣椿象覓食,同一時間燕子亦抵達,以紅姬緣椿象為食。春天來臨時,果實紛紛落地,蒴果沒了,椿象走了,燕子也飛了,一幅曲終人散的景象,而欒樹又冒出微帶紅色的嫩葉,開始它的四色景觀循環。</div>
</div>
長平里俗稱大北勢,是舊斗六街大北勢段大北勢,石厝林仔頭,位於斗六市西邊,台灣光復後改稱為”長平里”。鄰近雲林縣內斗南鎮、虎尾鎮、莿桐鄉、林內鄉和古坑鄉等五個鄉鎮。星期一~日全天28長平社區長平_斗六社造好市多好享趣長平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