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22
6
斗六聖玫瑰天主堂
斗六聖玫瑰天主堂於光緒8年(1882)由王靈牧跟杭若望神父在斗六開設傳教所,天主教正式傳入斗六,為開教的起源。不過光緒21年(1895)甲午戰爭之後,台灣中部以簡義、柯鐵為首掀起抗日潮,混亂的局勢致使不肖之徒趁機攻擊外籍教士及教徒,當時有天主教徒因身掛玫瑰念珠,遂遭殺害,而天主堂則成為一片廢墟。該次事件對雲林天主教徒來說,又稱為「斗六教亂」。
斗六新興宮
斗六新興宮建立於嘉慶年間,傳說宮前有一溪流終日潺流不息,有一孩童在溪畔拾起了一尊神農大帝神像,後用泥土塑造一座小廟將此五穀王安置小廟內,稱曰:「新興宮」,受到往來的信徒焚香膜拜,香火日盛信者漸增。嗣後由高僧自湄洲祖廟迎請天上聖母四媽金身來宮奉祀,「雲林縣采訪冊」記載,道光28年(1848)曾由沈長盛倡捐監修新興宮,咸豐年間士民捐資重修。
斗六湖山寺
在今斗六市東方約莫八公里處,有一所名山谷剎,茂林修竹、古木參天,其所奉祀的主神為觀音菩薩。此古剎創建於康熙60年間,已經將近300年左右的歷史,此名剎即為湖山寺。湖山寺,建築相當雄偉,腹地廣大,有一尊全國最大的玉佛,是幾十年前泰國淨王所贈送,安座於寺廟內的大雄寶殿。而縣府在過往開發過程中,亦將其寺廟整體闢建為公園,並名列斗六市八景之一。
斗六長老教會
斗六長老教會為雲林縣第一個基督教會所,創建於光緒10年(1884),其中歷經多次改建。根據耆老表示,斗六基督長老教會初成立時,是借用信徒余榮桂、吳祿的住宅作為禮拜堂。教會是在大正2年(1913)才正式建成。當時建材是二林鄉一座大廟宇所拆下的舊木材,所以斗六長老教會算是循環再利用的先鋒。民國44年再次整建,新的建築樣式為帶有仿哥德式建築的風格設計,哥德式尖拱造型,仿哥德式扶壁以及扶壁間的三角拱門。建築雖不高,遠觀時有立定扎根的感覺。
斗六受天宮
斗六是雲林縣主要的行政與商貿中心,也是通往南投竹山、斗南、古坑的要道。在清代與日本時代稱太平老街為「斗六大街」,自古就有「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之俗諺。「街頭媽祖間」就是供奉天上聖母的「受天宮」,「街尾觀音亭」就是奉祀觀音菩薩的永福寺。
斗六永福寺
在雲林縣斗六市有一句俗諺「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反映斗六太平老街過去的繁華與興盛,不過現今除了研究者,或是老一輩的人之外,這句話已經少有人知道了。所謂的「街頭媽祖間」,是指哪個地方、哪間媽祖廟?現今在斗六街上有兩間媽祖廟,其中一間稱為「受天宮」,原先位置並不是現今所在地,而是在現在的斗六圓環,它之所以會被遷到現在的地點,是因為皇民化運動時被日本人所拆毀。
斗六善修宮孔子廟
善修宮位於斗六市鎮東里,鄰近斗六真一寺和斗六高中,原名善修堂,原係一所鸞堂,民國41年該堂闢建武聖殿(關聖帝君)後改稱善修宮,民國51年再增建大成殿奉祀至聖先師孔子和儒家七十二先賢,因此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孔子廟」。
斗六南聖宮
早期民國五十年即有南聖宮舊宮,繼於六十六年遷宮於現址,奉祀由海上漂流來台五百年前雕刻的「關老爺」,以儒宗神教為圭臬,教化廣大芸芸眾生接觸宗教,指引一條修身養性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