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遛遛斗六Logo

一網在手,哪裡都好玩
:::

古蹟建築

古蹟建築列表
行啟記念館(2023斗六燈會-副燈區)

行啟記念館(2023斗六燈會-副燈區)


行啟記念館的設立,源自於紀念裕仁皇太子來台行啟的。日本天皇出巡視察稱為「行幸」,皇太子或是皇后則稱為「行啟」。

警察局舊宿舍群-雲中街生活聚落

警察局舊宿舍群-雲中街生活聚落


坐落於斗六市雲中街巷弄、大樹群間的舊宿舍群,為日治時期興建之「判任官舍」類型日式木造建築,為雲林縣現存最完整的日式木造宿舍群落之一,該街廓於日治時期曾為斗六的區域政經中心,舊宿舍群配置於當時「斗六郡役所」、「斗六街役場」的後方屬其附屬建築群。

石榴站車站及職員宿舍

石榴站車站及職員宿舍


石榴火車站位於斗六市郊區,舊稱「石榴班驛」,介於斗六站(南)及林內站(北)之間,為日治時代建造的木造車站,是雲林縣僅存的早期小型車站,僅有區間車停靠,從日治時代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有著日式純樸風格且環境幽靜,有百年老驛的美稱。

鎮西國小大禮堂

鎮西國小大禮堂


鎮西國小禮堂為昭和十年(1935)由家長樂捐出資興建,作為學校教學、地方大型集會場所。興建之初禮堂採用木桁架結構,為整體木構造建築,是縣內少數僅存的日治時期禮堂建築物,偶柱式木屋架的巨大尺度及陸樑的拉力五金桿金作法,十分特殊。

農糧署宿舍

農糧署宿舍


日治時期昭和16年1月30日完工。原屬於農糧署中區課長級宿舍,因政府結構改組加上宿舍管理辦法縮編,於民國93 年初左右交回國有產局,後因周邊建物改建,造成部分牆面損壞,引起一群文化青年重視,加上管理機關-國產局雲林分處〈102 年度政府改組為為國產署雲林辦事處〉及縣府團隊努力下,損壞人於民國 100 年修復完竣,國產局也修法將歷史建物列為無償撥用計畫內,該建物並於 101 年無償撥用移交至雲林縣政府文化處為管用合一。原定於 101 年公告活化,後經現況勘查,粗估主體簡易修復需耗費165萬新台幣,為考量安全因素及地方政府當時預算因素,而暫停期活化,這期間由民間團隊及縣府協力巡管。

雲林縣榮譽國民之家美援時期建築群

雲林縣榮譽國民之家美援時期建築群


雲林縣榮譽國民之家美係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運用美援經費,於45年7月17日開始興建,至46年4月完成,5月2日舉行落成典禮。46年7月起隸屬台灣省政府社會處,仍受輔導會督導。70年7月1日改隸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迄今。

雲林縣記者之家

雲林縣記者之家


雲林縣記者之家是由雲林縣新聞記者公會第一屆理事監會(民國50年)發起籌建,迄第四屆理事監會完成,興建基金除由雲林縣政府補助外,並由雲林縣部分機關、團體、學校贊助,得以順利完成。

雲林縣斗六糖廠糖業文化景觀

雲林縣斗六糖廠糖業文化景觀


斗六糖廠可藉由簇群與連結之關係,進入到城鎮或郊區及具文化價值與觀光價值之區域,如:台灣咖啡節、柳橙文化節、雲林國際偶戲藝術節…等活動之舉辦,將可成為中部旅遊之重要觀光遊憩所選擇之場所,帶動縣市活絡之重要角色。

雲旭樓(原雲林國中校舍)

雲旭樓(原雲林國中校舍)


雲旭樓現為雲林縣定古蹟,原為雲林國中校舍,具有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校舍標準圖之建築形式,其建築見證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於斗六地區的重要意義,其後,雲林國中遷址,雲林科技大學在原址設校,並將雲旭樓納入校園風景。

稅務局(原稅捐稽徵處)職務宿舍

稅務局(原稅捐稽徵處)職務宿舍


斗六稅捐處職務宿舍為前台灣省稅務局時所興建,供稅務機關同仁借住,於民國55 年5 月完工,為50 年代兩層樓加強磚造之典型宿舍。整體群落保存完整,區內保留一處水塔,標示民國56 年5 月「飲水思源」李嵩題之字樣,而各棟宿舍群均有命名,如:勇樓、仁樓、毅樓、勤樓、能樓、廉樓、禮樓(廔)等,各棟外觀保有清水磚面與大面開窗的特色,窗台下以斜面磚砌排列,屋面為斜式混凝土屋頂,各戶門前均有小花園,可顯示當年公務住宅之環境觀,就建築史上已具有稀少性及不易再現性,並具當代建築構造技術之意義及再利用之價值。

原圖南產業株式會社員工宿舍(12、14、16號)

原圖南產業株式會社員工宿舍(12、14、16號)


日本「三菱株式會社」曾經在林內設立制紙所,竹山設立竹林事務所,但成效不彰,因此將台灣的資產改組成立「圖南產業株式會社」,再荷苞山上種植桐花、咖啡、松樹等經濟作物,主要經營這些經濟作物加工品的生產製造。1930年代是台灣生產咖啡的黃金年代,當時雲林所生產的咖啡以人工採收方式採收後,集中運至斗六的加工廠加工,加工廠位置大約在審計室一帶。咖啡進入加工廠後必須水洗、卸皮、再除殼、烘焙等繁複程序,須具備經驗和技術,當時的加工廠員工薪資甚至比一般的公務員還高,甚至配有員工宿舍。二戰後國民政府改為「雲林經濟農場」,到了民國47年,圖南產業株式會社原地設立斗六咖啡工廠,當時還曾經是遠東最大的咖啡工廠。

原雲林縣警察局

原雲林縣警察局


原雲林縣警察局前身為斗六區署及警察所,而建築的兩旁分別是日治時期的斗六郡役所以及斗六街役場。

原雲林縣遊民收容所

原雲林縣遊民收容所


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下,渡臺多以俗稱「羅漢腳」,亦即「遊民」為主。於是臺灣最早遊民收容機構,清領時期稱「棲流所」。日治時期的收容機構,絕大多數跟傳染病有關,諸如鼠疫、牛疫等。乞丐則多半導因身體殘疾,加上若未得家庭和醫療照顧,便遭社會所遺棄。

斗六真一寺

斗六真一寺


真一寺原稱為真一堂,初期為龍華教齋堂,昭和年間遷建於現址後隸為先天教「乾元堂」派下最南端齋堂,俗稱「斗六菜堂」。咸豐年10年(西元1860年)呂什皆和尚渡海來台,於斗六街346番地(圓環東邊)創建真一堂,奉祀觀世音菩薩,即俗稱斗六菜堂。昭和11年(西元1936年)間,因堂宇嚴重腐朽、毀壞不堪,於是再由數名齋友發起重建,後經日本當局許可,於遷址於現今地重建。民國53年(西元1964年)嘉南大地震,大雄寶殿震裂,集資重建,於同年12月底竣工,即為現今所見之後殿。

斗六市公正街196號

斗六市公正街196號


本處為五、六0年代地方主管宿舍,保存情況良好,且與鄰近之現任縣長官邸相呼應,反應地方發展歷史。

前往 前往 頁數 1/2 共有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