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區
社區位置、範圍及面積
十三里位處斗六市偏東北方,與莿桐、林內毗鄰,南鄰榴北里與溪洲里。由航照圖中可窺視出聚落的狀態、人群聚集的規模。

行政區域(本研究再製圖)

十三里區域航照圖
十三里的社區圖
圖面標註區域的主要聚集的場所與行政中心的里辦公處,以及歷史記憶的懷念建築體,供前往十三里的人都能快速找到前往的位置。
社區交通方式
十三里的交通主以汽車與機車,鄰近有大眾運輸的火車石榴車站,可多加利用。
特色介紹
社區歷史
『十三』的數字在傳統文化中有正、反的意義,不論好壞區域人士能接納必有其意義與價值。進入鄰里後發現的民情風情,方能理解地方與民俗間相輔相成的密切程度,年度行事除敬神外還具有聯誼的功效與價值。農村再造在十三里是尚未推行,純樸的農村或許是刻意保持原貌,亦有計畫性保留的價值與機緣,深入的探求方能知其過程的演變與價值觀的真相。
斗六市東北端的十三里、溪洲里與長安里,清末時即屬於溪洲堡,日治時期的明治34年(西元1901年)隸屬溪洲堡竹圍子庄,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改隸為斗六街,光復後始細分而出。
以地理上的位置而言十三里位處斗六市偏東北方,與莿桐、林內比鄰,南鄰榴北里與溪洲里。十三里從過去即稱為「十三分仔」且一直沿用至今,區域內包含有頂十三份、下十三份、半路庄、頂水尾口等四個聚落所形成。
十三份:當時本地農戶僅13戶,農閒祭祀時將祭品等分13份分送,祈求家家戶戶平安。實質上是里民聯絡情感共享食物,集結里民的凝聚力與感恩的心。便於稱呼下「十三份」的地名因而口耳相傳流傳下來。
水尾口:頂水尾鄰長周鄰長有記憶以來,頂水尾口村落再上去就是山了,老一輩都稱此地區為「水尾口」依地勢高低,比較高者稱為「頂水尾口」,比較低者叫「下水尾口」。
半路庄:原本人口稀少約莫10戶左右,當時被稱為「半路店仔」。後因人口陸續增加至30多戶後,被當時的人改稱為半路庄,而後沿用至今。
斗六市東北端的十三里、溪洲里與長安里,清末時即屬於溪洲堡,日治時期的明治34年(西元1901年)隸屬溪洲堡竹圍子庄,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改隸為斗六街,光復後始細分而出。
以地理上的位置而言十三里位處斗六市偏東北方,與莿桐、林內比鄰,南鄰榴北里與溪洲里。十三里從過去即稱為「十三分仔」且一直沿用至今,區域內包含有頂十三份、下十三份、半路庄、頂水尾口等四個聚落所形成。
十三份:當時本地農戶僅13戶,農閒祭祀時將祭品等分13份分送,祈求家家戶戶平安。實質上是里民聯絡情感共享食物,集結里民的凝聚力與感恩的心。便於稱呼下「十三份」的地名因而口耳相傳流傳下來。
水尾口:頂水尾鄰長周鄰長有記憶以來,頂水尾口村落再上去就是山了,老一輩都稱此地區為「水尾口」依地勢高低,比較高者稱為「頂水尾口」,比較低者叫「下水尾口」。
半路庄:原本人口稀少約莫10戶左右,當時被稱為「半路店仔」。後因人口陸續增加至30多戶後,被當時的人改稱為半路庄,而後沿用至今。
人口
里總人口數:男 / 743人;女 / 708人,共1451人
附近的學校
市公所將十三里與溪洲里、長安里規劃為共同警政管轄區與教育轄區。因而十三里內並無小學等教育機構或派出所或消防隊的設施。學童需前往溪洲里的小學就讀,開始學生生活。
簡介
『十三』的數字在傳統文化中有正、反的意義,不論好壞區域人士能接納必有其意義與價值。進入鄰里後發現的民情風情,方能理解地方與民俗間相輔相成的密切程度,年度行事除敬神外還具有聯誼的功效與價值。農村再造在十三里是尚未推行,純樸的農村或許是刻意保持原貌,亦有計畫性保留的價值與機緣,深入的探求方能知其過程的演變與價值觀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