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社區
位置、範圍及面積
溝埧里位於斗六市南方,東北與崙峰里為鄰,東界古坑鄉,南為三光里,西接江厝、久安兩里,北為龍潭里,溝埧社區面積為1.62平方公里,為斗六市最小的里。雖然溝埧社區為斗六市面積最小的里,但因農村集中型聚落型態,除位在雲林東西幹線主要道路上,交通便利以外,目前仍有農田水利會、溝壩國小及溝埧派出所等主要機關,資料來源:國土資源保育學會。

溝埧社區位置圖

溝埧社區範圍圖
特色介紹
里名由來
「溝埧」沿革可概分為清朝時期雲林縣斗六街溝仔街、溝仔壩莊;明治34年(1901)至大正 9年(1920)後的行政區劃中,屬斗六堡的溝仔埧庄,大正9年(1920)後則屬斗六街;日治時 期(嘉義廳)之溝仔埧莊、溝仔埧;日治時間(台南州)之溝子埧;光復後更名為溝埧里。「溝子埧」系指乾涸的溝渠之意,粵人(廣東人之簡稱) 口中的「埧」等於閩人口中的溪埔,亦即「沿溪新增地」,也有人稱為沙埔,由於溝流的影響,在沿岸或中間淤漲的土地叫 浮埔。又根據土地的實狀,分別稱為荒埔、曠地、埔地、草埔、 青埔以及土埔,所謂浮埔,乃是河床淤積而形成的土地,也就是未經開墾的埔地,一旦把它開墾,變成了田園、宅地,到時溪埔的性質也就消滅不存在了,粵人不用「溪」字,而習慣使 用「河」字,因此稱浮埔為「河埔」。
地名有另有說法:80多歲陳姓耆老說,溝壩里位於舊斗六糖廠旁,緊鄰芭蕉溪,過去每逢製糖期就會關上水壩匣門形成一座大埤,蓄滿水供製糖所需,該里位於大水壩旁可能因此得名。 省文獻館出版的雲林縣地名及斗六市誌均指「溝壩」原名「溝仔背」,先民習慣寫為「溝仔垻」,地名原意應指大圳溝旁邊的平地。
地名有另有說法:80多歲陳姓耆老說,溝壩里位於舊斗六糖廠旁,緊鄰芭蕉溪,過去每逢製糖期就會關上水壩匣門形成一座大埤,蓄滿水供製糖所需,該里位於大水壩旁可能因此得名。 省文獻館出版的雲林縣地名及斗六市誌均指「溝壩」原名「溝仔背」,先民習慣寫為「溝仔垻」,地名原意應指大圳溝旁邊的平地。
人口
溝埧社區截至2016年12月份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全部268戶,鄰數10鄰,男性 386 人,女性357人,總人口數共743人。 由於社區產業薄弱,僅倚靠農業其主要經濟來源,不僅導致青年人口外流嚴重,更因近年台灣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等因素,使得社區人口逐年降低。
生態資源
溝埧社區為典型農村社區,雖然社區範圍僅三條街,不過在良好天然氣候、地形與自然環境相稱之下,吸引許多野生動物前來停留或生活,如有黃、紅、藍、黑、翠綠五種顏色的台灣擬啄木(五色鳥),臺灣特有亞種鳳斑娥及日常隨處可看見大榕樹上活蹦亂跳的松鼠,以下為社區常見動物之介紹:(資料來源:台灣國家公園網、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系圖鑑、大紀元文化網、維基百科)

鳳斑蛾 Histia flabellicornis ultima
科名:鱗翅目 Lepidoptera 斑蛾科(Zygaenidae)
別名:茄苳鳳斑蛾、重陽木鳳斑蛾、重陽木螢斑蛾
形態特徵: 斑蛾科的成蟲大部分在大白天活動,屬晝行性的昆蟲。雌雄蛾外型相似,成蟲前翅狹長,翅膀布有斑塊或斑點,脈紋明顯,黑色。後翅基半部天藍色,帶屬光澤,端半部呈黑色,頂角向外突出。具有局部的鮮明顏色或金屬光澤,並具有櫛齒狀觸角,展翅寬約7至 9 公分左右。
生物習性:幼蟲體背上帶有紅色肉質的棘突,與麝鳳蝶類 的蝴蝶幼蟲長相相似。有別於一般具有夜行性與趨光性的蛾類,鳳斑蛾僅於白天覓食與交配,主要於春秋兩季繁殖羽化,其他季節也會出現成蟲。 棲地分佈: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或平地,成蟲常見於寄主植物附近飛行,屬於臺灣常見的斑蝶物種。鳳斑 蝶幼蟲以茄苳樹為寄主植物,繁殖季節可於樹上發現數以百計的幼蟲。 寄主植物為大戟科 (Euphorbiaceae)的茄苳(Bischofia javanica)。春至秋季可見成蟲活動。雌蛾產卵於寄主植物的樹皮縫隙或枝枒間,幼蟲黑褐色,各體節均有3-4 對紅色的肉突。幼蟲受驚擾時,體表會分泌出含氰化合物的液珠。老熟幼蟲會於樹皮縫隙、落葉或石縫等隱蔽處結繭化蛹。成蟲於白天活動、訪花,常可見其於寄主植 物附近的樹冠間飛行。
本種分成數個亞種,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尼泊爾、 中國南部、泰國、馬來西亞、中南半島、台灣及日本琉球等地。台灣亞種主要分布於本島平地至低海拔山30區與蘭嶼。為臺灣特有亞種,幼蟲身上的警戒色伴隨著體內的特殊物質,讓天敵不願意取食。繁殖季節時幼蟲大量啃食蜜源植物,必須做好生態監控與觀察,避免影響其與蜜源植物之間的生態平衡。
別名:茄苳鳳斑蛾、重陽木鳳斑蛾、重陽木螢斑蛾
形態特徵: 斑蛾科的成蟲大部分在大白天活動,屬晝行性的昆蟲。雌雄蛾外型相似,成蟲前翅狹長,翅膀布有斑塊或斑點,脈紋明顯,黑色。後翅基半部天藍色,帶屬光澤,端半部呈黑色,頂角向外突出。具有局部的鮮明顏色或金屬光澤,並具有櫛齒狀觸角,展翅寬約7至 9 公分左右。
生物習性:幼蟲體背上帶有紅色肉質的棘突,與麝鳳蝶類 的蝴蝶幼蟲長相相似。有別於一般具有夜行性與趨光性的蛾類,鳳斑蛾僅於白天覓食與交配,主要於春秋兩季繁殖羽化,其他季節也會出現成蟲。 棲地分佈: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或平地,成蟲常見於寄主植物附近飛行,屬於臺灣常見的斑蝶物種。鳳斑 蝶幼蟲以茄苳樹為寄主植物,繁殖季節可於樹上發現數以百計的幼蟲。 寄主植物為大戟科 (Euphorbiaceae)的茄苳(Bischofia javanica)。春至秋季可見成蟲活動。雌蛾產卵於寄主植物的樹皮縫隙或枝枒間,幼蟲黑褐色,各體節均有3-4 對紅色的肉突。幼蟲受驚擾時,體表會分泌出含氰化合物的液珠。老熟幼蟲會於樹皮縫隙、落葉或石縫等隱蔽處結繭化蛹。成蟲於白天活動、訪花,常可見其於寄主植 物附近的樹冠間飛行。
本種分成數個亞種,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尼泊爾、 中國南部、泰國、馬來西亞、中南半島、台灣及日本琉球等地。台灣亞種主要分布於本島平地至低海拔山30區與蘭嶼。為臺灣特有亞種,幼蟲身上的警戒色伴隨著體內的特殊物質,讓天敵不願意取食。繁殖季節時幼蟲大量啃食蜜源植物,必須做好生態監控與觀察,避免影響其與蜜源植物之間的生態平衡。

獨角仙 Allomyrina dichotomus
科名:兜蟲亞科 Dynastinae
別名:兜蟲、雙叉犀金龜(中國大陸稱號)
型態特徵:獨角仙為大型甲蟲類,主要分布在日本本州以南、臺灣、華中、華南及朝鮮半島等地,屬於常見品種。獨角仙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即經歷卵→幼蟲(分為三齡,脫皮三次)→蛹→成蟲四個階段。交配受精後的母蟲,會在泥土中產下20-30個白色球體狀,直徑約2至3毫米的卵子,約數天後,會漲大至4-5毫米,約兩周後便孵化。幼蟲共分為三齡,其間共約八至十個月,頭部只會在脫皮後變大,而身體卻會不斷長大,一齡至三齡,以重量計,可增大一百倍。典型的金龜子幼蟲螬蠐形,身體乳白色,頭部則為褐色。攝食腐質土、堆肥(一種有機土,通常是腐爛的落葉形成的)。幼蟲棲息於地底下,母雞常常翻土啄食,在臺灣被稱為雞母蟲。
獨角仙雄性不含觭角體長約4-6公分,頭部有一支巨大的角,故稱之。雄成蟲頭部有一雙叉鹿角(觭角)突起,可以上下活動,前胸背中央亦有一長角突起,尖端分叉,不可活動,雄蟲的觭角用來爭奪食物 或對抗情敵,體背光澤;雌性則沒有角,類似大型金龜子,體長約有3.5-5公分,體背比較沒有光澤。獨角仙成蟲體色呈現紅褐到黑褐色,全身幾乎都是堅硬的革質。
雄蟲能拉動比自己重10倍的東西。成蟲有趨光性,喜愛吸食樹液,尤其是光臘樹(別稱白雞油)的樹液。雄性獨角仙為了爭奪配偶、食物及地盤等原因,會進行攻擊,如果遇同類的雄性,經常以觭角互相攻擊,插到對方的腹部下面,然後猛烈地把對方剷飛。 野外的獨角仙成蟲約可生存約1至2個月。交配季是在每年的6至8月底,深秋時在野外偶可見到尚存的雌性成蟲。而人工飼養的獨角仙壽命可長達3個月或以上,一般以水果或昆蟲果凍餵飼。
別名:兜蟲、雙叉犀金龜(中國大陸稱號)
型態特徵:獨角仙為大型甲蟲類,主要分布在日本本州以南、臺灣、華中、華南及朝鮮半島等地,屬於常見品種。獨角仙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即經歷卵→幼蟲(分為三齡,脫皮三次)→蛹→成蟲四個階段。交配受精後的母蟲,會在泥土中產下20-30個白色球體狀,直徑約2至3毫米的卵子,約數天後,會漲大至4-5毫米,約兩周後便孵化。幼蟲共分為三齡,其間共約八至十個月,頭部只會在脫皮後變大,而身體卻會不斷長大,一齡至三齡,以重量計,可增大一百倍。典型的金龜子幼蟲螬蠐形,身體乳白色,頭部則為褐色。攝食腐質土、堆肥(一種有機土,通常是腐爛的落葉形成的)。幼蟲棲息於地底下,母雞常常翻土啄食,在臺灣被稱為雞母蟲。
獨角仙雄性不含觭角體長約4-6公分,頭部有一支巨大的角,故稱之。雄成蟲頭部有一雙叉鹿角(觭角)突起,可以上下活動,前胸背中央亦有一長角突起,尖端分叉,不可活動,雄蟲的觭角用來爭奪食物 或對抗情敵,體背光澤;雌性則沒有角,類似大型金龜子,體長約有3.5-5公分,體背比較沒有光澤。獨角仙成蟲體色呈現紅褐到黑褐色,全身幾乎都是堅硬的革質。
雄蟲能拉動比自己重10倍的東西。成蟲有趨光性,喜愛吸食樹液,尤其是光臘樹(別稱白雞油)的樹液。雄性獨角仙為了爭奪配偶、食物及地盤等原因,會進行攻擊,如果遇同類的雄性,經常以觭角互相攻擊,插到對方的腹部下面,然後猛烈地把對方剷飛。 野外的獨角仙成蟲約可生存約1至2個月。交配季是在每年的6至8月底,深秋時在野外偶可見到尚存的雌性成蟲。而人工飼養的獨角仙壽命可長達3個月或以上,一般以水果或昆蟲果凍餵飼。

夜鷺 Nycticorax nycticorax
科名:鸛形目 Ciconiiformes 鷺科 Ardeidae
別名:灰窪子、夜窪子、星雁、暗光鳥仔
型態特徵: 夜鷺是分布非常廣泛的一種鳥類,分布遍及歐亞大陸、非洲,整個美洲大陸及東南亞等地。是台灣普 遍的留鳥(或過境鳥),台語稱為「暗光鳥」,客語稱 為「夜鶴」。由於性喜食魚,魚類養殖業者視其為害鳥。
夜鷺雄雌同形同色,成鳥體長約40厘米至65厘米,頭頂、枕部上背為略帶金屬光澤的深藍灰色,上體其餘部分和雙翅為端莊的暗灰色,眉紋寬闊呈白色並在額前相連,下體為略帶乳黃色的白色。頭頂生有兩到三根細長的白色蓑羽,在深藍灰色上體的映襯下很醒目,這兩三條蓑羽隨頭部運動而搖擺很好看。虹膜血紅色,喙黑色足黃色。幼鳥體長與成鳥相當,上體灰褐色,雜以不長的棕色縱斑,翅上有星星點點分布的白色斑點系羽梢的白色端斑所形成的;下體近白色密布褐色細縱紋,喙黑色腳黃綠色。
主要取食蛙類、小魚、蝦等水生動物,偶爾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受到驚嚇的夜鷺會把吃進去的食物嘔吐出來,經消化或未經消化的食物腥臭不堪,以此作為防衛,也可以從中得到研究夜鷺食性的線索。 夜鷺集群繁殖,在樹上營巢,常結成數百隻鳥的大群霸占一片樹林營巢,其間經常會有小白鷺、牛背鷺等混群,夜鷺營巢密度極大,甚至一棵樹乃至一個枝椏上就聚集了三四個巢,夜鷺巢系由樹枝搭建,內部墊以柔軟材料。每巢產卵3-8枚由雙親共同撫育,每年6月-7月間可見幼鳥隨親鳥離巢活動。夜鷺會用{魚餌}釣魚。捕魚時,夜鷺會先把野果扔在水裡,然後在岸上等待,一旦發現獵物,牠就會迅速的衝入水中,飽餐一頓。
別名:灰窪子、夜窪子、星雁、暗光鳥仔
型態特徵: 夜鷺是分布非常廣泛的一種鳥類,分布遍及歐亞大陸、非洲,整個美洲大陸及東南亞等地。是台灣普 遍的留鳥(或過境鳥),台語稱為「暗光鳥」,客語稱 為「夜鶴」。由於性喜食魚,魚類養殖業者視其為害鳥。
夜鷺雄雌同形同色,成鳥體長約40厘米至65厘米,頭頂、枕部上背為略帶金屬光澤的深藍灰色,上體其餘部分和雙翅為端莊的暗灰色,眉紋寬闊呈白色並在額前相連,下體為略帶乳黃色的白色。頭頂生有兩到三根細長的白色蓑羽,在深藍灰色上體的映襯下很醒目,這兩三條蓑羽隨頭部運動而搖擺很好看。虹膜血紅色,喙黑色足黃色。幼鳥體長與成鳥相當,上體灰褐色,雜以不長的棕色縱斑,翅上有星星點點分布的白色斑點系羽梢的白色端斑所形成的;下體近白色密布褐色細縱紋,喙黑色腳黃綠色。
主要取食蛙類、小魚、蝦等水生動物,偶爾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受到驚嚇的夜鷺會把吃進去的食物嘔吐出來,經消化或未經消化的食物腥臭不堪,以此作為防衛,也可以從中得到研究夜鷺食性的線索。 夜鷺集群繁殖,在樹上營巢,常結成數百隻鳥的大群霸占一片樹林營巢,其間經常會有小白鷺、牛背鷺等混群,夜鷺營巢密度極大,甚至一棵樹乃至一個枝椏上就聚集了三四個巢,夜鷺巢系由樹枝搭建,內部墊以柔軟材料。每巢產卵3-8枚由雙親共同撫育,每年6月-7月間可見幼鳥隨親鳥離巢活動。夜鷺會用{魚餌}釣魚。捕魚時,夜鷺會先把野果扔在水裡,然後在岸上等待,一旦發現獵物,牠就會迅速的衝入水中,飽餐一頓。

五色鳥 Megalaima nuchalis
別名:台灣擬啄木、花仔和尚(台語)、山擬啄木鳥、馬來擬啄木鳥、黑眉擬啄木
科別:鬚鴷科 Ramphastidae;屬別:擬鴷屬
型態特徵:繁殖季雄鳥會競相發出低沉單調重複的「嘓、嘓嘓嘓嘓」的領域鳴叫,迴盪在夏日翠綠的山林間。雌雄同色,全身主要為鮮綠色,上嘴基紅色,額、喉金黃色,有黑色細眉線,前胸藍色,下有一道紅色、嘴粗厚、黑色,腳深灰色、爪為前2後2的對趾,眼黑色。 喜歡單獨、小群聚,成鳥身長約21公分,翅膀圓短,飛行不靈巧,路徑呈一直線。身體圓胖,身體 圓胖不太好動,喜歡單獨靜棲於樹上,體色與樹葉顏 色十分接近具保護色不易被發現,需要循著鳴聲仔細 找才能觀察到。
主食漿果、果實,繁殖期會捕捉昆蟲,如:蚱 蜢、蟬等大型昆蟲育雛。秋冬兩季會聚集於結實纍纍的樹上大快朵頤,出現威脅時,則往不同方向各自逃逸。繁殖期為4月至8月,在枯朽的樹幹上鑿洞為巢,每窩產卵 3 枚;有時會選在公園的枯樹上築巢。牠們 是一夫一妻制的。從開始產卵到幼鳥離巢大約要一個月的時間,產卵後母鳥會負責孵蛋,在這段期間公鳥 則會外出尋找食物餵食待在洞裡的母鳥,等到幼鳥孵出來後公鳥和母鳥都會外出覓食,共同負起餵哺雛鳥的責任。」
2009 年「五色鳥」這個名詞在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最新版的「台灣鳥類名錄」中消失了, 改名為「台灣擬啄木」,並從台灣特有亞種改為台灣特有種,在台灣生態界的地位向上提升。台灣特有亞種,普遍的留鳥,生活於平地至2500公尺左右中海拔山區濃密林中,主要利用原始闊葉林或次生林的中上層,也會出現於公園及校園。基隆山麓、台北市區、台中北屯大坑、彰化八卦山、高雄壽山、左營、龜山有活動觀察紀錄。
科別:鬚鴷科 Ramphastidae;屬別:擬鴷屬
型態特徵:繁殖季雄鳥會競相發出低沉單調重複的「嘓、嘓嘓嘓嘓」的領域鳴叫,迴盪在夏日翠綠的山林間。雌雄同色,全身主要為鮮綠色,上嘴基紅色,額、喉金黃色,有黑色細眉線,前胸藍色,下有一道紅色、嘴粗厚、黑色,腳深灰色、爪為前2後2的對趾,眼黑色。 喜歡單獨、小群聚,成鳥身長約21公分,翅膀圓短,飛行不靈巧,路徑呈一直線。身體圓胖,身體 圓胖不太好動,喜歡單獨靜棲於樹上,體色與樹葉顏 色十分接近具保護色不易被發現,需要循著鳴聲仔細 找才能觀察到。
主食漿果、果實,繁殖期會捕捉昆蟲,如:蚱 蜢、蟬等大型昆蟲育雛。秋冬兩季會聚集於結實纍纍的樹上大快朵頤,出現威脅時,則往不同方向各自逃逸。繁殖期為4月至8月,在枯朽的樹幹上鑿洞為巢,每窩產卵 3 枚;有時會選在公園的枯樹上築巢。牠們 是一夫一妻制的。從開始產卵到幼鳥離巢大約要一個月的時間,產卵後母鳥會負責孵蛋,在這段期間公鳥 則會外出尋找食物餵食待在洞裡的母鳥,等到幼鳥孵出來後公鳥和母鳥都會外出覓食,共同負起餵哺雛鳥的責任。」
2009 年「五色鳥」這個名詞在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最新版的「台灣鳥類名錄」中消失了, 改名為「台灣擬啄木」,並從台灣特有亞種改為台灣特有種,在台灣生態界的地位向上提升。台灣特有亞種,普遍的留鳥,生活於平地至2500公尺左右中海拔山區濃密林中,主要利用原始闊葉林或次生林的中上層,也會出現於公園及校園。基隆山麓、台北市區、台中北屯大坑、彰化八卦山、高雄壽山、左營、龜山有活動觀察紀錄。

松鼠 Sciuridae
科名:哺乳綱 Mammalia 齧齒目 Rodentia
型態特徵:松鼠體形細小,體形可以小至 African Pygmy Squirrel 的7–10厘米長和約10克重,大至旱獺(土撥鼠)的 53-73 厘米長,約5-8公斤重。松鼠前後肢間無皮翼,四肢強健,趾有銳爪,爪端呈鉤狀,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稍重一些。花鼠屬與松鼠屬其臉頰內側有頰囊的構造,能儲存很多食物。尾毛密長而且 蓬鬆,四肢及前後足均較長,但前肢比後肢短。耳殼發達,前折時可達眼,冬季耳端具一撮黑色長毛束。 松鼠個體毛色差異較大,為青灰色、灰色、褐灰色、深灰色和黑褐色等等。隨著地區的差異,毛色也有變化,如遼寧松鼠的顏色偏灰,而中國南方的松鼠顏色則較黑。此外,毛色還受季節的影響,冬毛灰或灰褐色,夏毛黑或黑褐色。
松鼠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全世界都有分布,個體毛色差異較大,為青灰色、灰色、褐灰色、深灰 色和黑褐色等等。隨著地區的差異,毛色也有變化,如遼寧松鼠的顏色偏灰,一般以草食性為主,食物主要是種子和果仁,也會吃鳥蛋、水果如櫻桃等。部分物種會食昆蟲,其中一些熱帶物種更會為捕食昆蟲而進行遷徙,甚至叼走山雀雛鳥。
松鼠多在春、夏季發情,發情期大約為兩個星期左右。松鼠繁殖的適齡期,雌性為8〜9周齡,雄鼠為9〜10周齡松鼠懷孕的時間大約為35〜40天,每年能產3胎左右,每次能產4〜6隻。
型態特徵:松鼠體形細小,體形可以小至 African Pygmy Squirrel 的7–10厘米長和約10克重,大至旱獺(土撥鼠)的 53-73 厘米長,約5-8公斤重。松鼠前後肢間無皮翼,四肢強健,趾有銳爪,爪端呈鉤狀,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稍重一些。花鼠屬與松鼠屬其臉頰內側有頰囊的構造,能儲存很多食物。尾毛密長而且 蓬鬆,四肢及前後足均較長,但前肢比後肢短。耳殼發達,前折時可達眼,冬季耳端具一撮黑色長毛束。 松鼠個體毛色差異較大,為青灰色、灰色、褐灰色、深灰色和黑褐色等等。隨著地區的差異,毛色也有變化,如遼寧松鼠的顏色偏灰,而中國南方的松鼠顏色則較黑。此外,毛色還受季節的影響,冬毛灰或灰褐色,夏毛黑或黑褐色。
松鼠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全世界都有分布,個體毛色差異較大,為青灰色、灰色、褐灰色、深灰 色和黑褐色等等。隨著地區的差異,毛色也有變化,如遼寧松鼠的顏色偏灰,一般以草食性為主,食物主要是種子和果仁,也會吃鳥蛋、水果如櫻桃等。部分物種會食昆蟲,其中一些熱帶物種更會為捕食昆蟲而進行遷徙,甚至叼走山雀雛鳥。
松鼠多在春、夏季發情,發情期大約為兩個星期左右。松鼠繁殖的適齡期,雌性為8〜9周齡,雄鼠為9〜10周齡松鼠懷孕的時間大約為35〜40天,每年能產3胎左右,每次能產4〜6隻。
植物資源
溝埧社區內常會看見矗立在街道、田間充滿香氣的月橘與桃紅色苞辦的九重葛。其樹種則以老樹中四大天王之稱的榕及茄苳為主,不論是位在玄佑宮旁的百年老榕樹或顯應祠旁的茄苳樹,都是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聯繫的休憩空間。(資料來源:荒野保護協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維基百科網頁)

榕樹 Sciuridae
科名: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
別名:正榕、老公鬚 原產地:中南美洲
型態特徵:陽性樹,抗風耐潮、耐旱耐貧瘠、耐修 剪,樹性極強,不擇土壤;地表處根部常明顯隆起,因樹冠寬廣,枝葉濃綠,能容人納蔭;故名為〝榕〞樹,莖高可達20公尺以上,莖幹粗、多分枝、枝葉濃密,全株具白色乳汁,樹冠傘形至圓形,深根性。具下垂氣生根,觸地可形成樹幹。
別名:正榕、老公鬚 原產地:中南美洲
型態特徵:陽性樹,抗風耐潮、耐旱耐貧瘠、耐修 剪,樹性極強,不擇土壤;地表處根部常明顯隆起,因樹冠寬廣,枝葉濃綠,能容人納蔭;故名為〝榕〞樹,莖高可達20公尺以上,莖幹粗、多分枝、枝葉濃密,全株具白色乳汁,樹冠傘形至圓形,深根性。具下垂氣生根,觸地可形成樹幹。

茄苳樹 Bisxhofia javanica Blume
科名:大戟科 Euphorbiaceae 重陽木屬 Bischofia
別名:重陽木、茄冬樹、茄冬、加(佳)冬、紅桐、 秋楓樹、烏陽、胡楊、秋風木、丟了棒、秋楓(桂海 虞衡志),萬年青樹(雲南元謀),赤木(山東,安徽 懷寧),茄冬、加冬(福建、臺灣),秋風子(江蘇), 木梁木(廣西蒼梧),加當(南京);Kavumin(泰雅); Touru(排灣)
原產地:中南美洲 型態特徵:台灣低海拔(1500 公尺以下)的老樹中 有四大天王,百年老樹樹種之一,是民間膜拜的神樹,為鄉土樹種。秋天葉子會像楓樹一樣轉變成紅色,因此又有「秋楓樹」之稱。苳的老樹,其濃密 的樹冠以及褐色粗糙的寬大樹幹,就像一位歷盡滄桑的長者,因此茄苳又名「重陽木」。
別名:重陽木、茄冬樹、茄冬、加(佳)冬、紅桐、 秋楓樹、烏陽、胡楊、秋風木、丟了棒、秋楓(桂海 虞衡志),萬年青樹(雲南元謀),赤木(山東,安徽 懷寧),茄冬、加冬(福建、臺灣),秋風子(江蘇), 木梁木(廣西蒼梧),加當(南京);Kavumin(泰雅); Touru(排灣)
原產地:中南美洲 型態特徵:台灣低海拔(1500 公尺以下)的老樹中 有四大天王,百年老樹樹種之一,是民間膜拜的神樹,為鄉土樹種。秋天葉子會像楓樹一樣轉變成紅色,因此又有「秋楓樹」之稱。苳的老樹,其濃密 的樹冠以及褐色粗糙的寬大樹幹,就像一位歷盡滄桑的長者,因此茄苳又名「重陽木」。

九重葛 Bougainvillea glabra
科名:紫茉莉科 Nyctaginaceae 九重葛屬 Bougainvillea
別名:南美紫茉莉、刺仔花、洋紫茉莉、紫藤、龜 花、葉子花、葉似花、三角梅、三角花。
用途:綠木質藤本或灌木.園藝植栽用:盆栽、庭園樹、花棚、綠籬 原產地:中南美洲型態特徵:學名是根據法國海軍上將及探險家路易斯·安東尼·布干維爾1768年在巴西的發現而命名。
園藝品種多,從有刺改進到無刺,硬枝改進到 軟枝,花色也由原來的深粉紅色增加到紅、粉紅、白、橙黃、紫等各色,有單瓣、重瓣及斑葉等品種。花期視品種而定,常見於冬、春季。 花苞大而明顯,多彩而鮮豔,但是花卻很小而不顯著,並且通常是無花瓣居多,三朵花併為一叢聚生,所以亦稱三角梅。一般所見到有多彩的顏色並非其花或花瓣,而是花苞。強勁的生命力以及花朵叢生的姿態,博得了「熱情、熱心」的花語。花苞相當的薄如紙片一般,所以也有「紙花」(Paper Flower)之稱。
枝葉生長茂盛,葉腋通常有刺,莖上亦有木質 化的硬刺(也有無刺之園藝品種)。葉互生或對生,橢圓形,廣卵形或三角形。喜歡日照充足的地方,植株很耐旱,栽培土質不拘,但忌積水,如果太濕 或日照不足則不易開花。繁殖可用扞插、高壓或嫁 接,每年春季是育苗時期。
別名:南美紫茉莉、刺仔花、洋紫茉莉、紫藤、龜 花、葉子花、葉似花、三角梅、三角花。
用途:綠木質藤本或灌木.園藝植栽用:盆栽、庭園樹、花棚、綠籬 原產地:中南美洲型態特徵:學名是根據法國海軍上將及探險家路易斯·安東尼·布干維爾1768年在巴西的發現而命名。
園藝品種多,從有刺改進到無刺,硬枝改進到 軟枝,花色也由原來的深粉紅色增加到紅、粉紅、白、橙黃、紫等各色,有單瓣、重瓣及斑葉等品種。花期視品種而定,常見於冬、春季。 花苞大而明顯,多彩而鮮豔,但是花卻很小而不顯著,並且通常是無花瓣居多,三朵花併為一叢聚生,所以亦稱三角梅。一般所見到有多彩的顏色並非其花或花瓣,而是花苞。強勁的生命力以及花朵叢生的姿態,博得了「熱情、熱心」的花語。花苞相當的薄如紙片一般,所以也有「紙花」(Paper Flower)之稱。
枝葉生長茂盛,葉腋通常有刺,莖上亦有木質 化的硬刺(也有無刺之園藝品種)。葉互生或對生,橢圓形,廣卵形或三角形。喜歡日照充足的地方,植株很耐旱,栽培土質不拘,但忌積水,如果太濕 或日照不足則不易開花。繁殖可用扞插、高壓或嫁 接,每年春季是育苗時期。

紫藤 Wisteria floribunda/Wisteria sinensis
科名:豆科(Leguminosea)紫藤屬(Wisteria)(蝶形 花亞科 )
別名:紫藤(開寶本草),藤蘿、招豆藤、朱藤、 藤花、黃環、小黃藤、藤蘿、葛花、葛藤、藤蘿樹、徼藤
原產地:原產於中國大陸華中及華南
用途:
1.庭園觀賞植物(棚架)
2.紫藤花具芳香味,可提煉芳香油,根則具治痛風、關節炎之效,莖皮供解毒、驅蟲劑,種子充當防腐、止痛劑用。莖則可為纖維原料。型態特徵: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落葉性大藤本植 物,莖具纏繞性,樹皮灰褐色,無刺。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7~13枚,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4~12公分,嫩葉兩面被有白色小絨毛,老葉幾乎平滑。 總狀花序下垂,長15~30公分。莢果密生黃色絨毛。淡紫色小花成串垂下,如成群小蝴蝶翩然而降,排列整齊,經常有20到30朵的花排列在枝端, 是優美,常栽做庭園觀賞植物。果實為莢果,花期3~6月。
別名:紫藤(開寶本草),藤蘿、招豆藤、朱藤、 藤花、黃環、小黃藤、藤蘿、葛花、葛藤、藤蘿樹、徼藤
原產地:原產於中國大陸華中及華南
用途:
1.庭園觀賞植物(棚架)
2.紫藤花具芳香味,可提煉芳香油,根則具治痛風、關節炎之效,莖皮供解毒、驅蟲劑,種子充當防腐、止痛劑用。莖則可為纖維原料。型態特徵: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落葉性大藤本植 物,莖具纏繞性,樹皮灰褐色,無刺。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7~13枚,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4~12公分,嫩葉兩面被有白色小絨毛,老葉幾乎平滑。 總狀花序下垂,長15~30公分。莢果密生黃色絨毛。淡紫色小花成串垂下,如成群小蝴蝶翩然而降,排列整齊,經常有20到30朵的花排列在枝端, 是優美,常栽做庭園觀賞植物。果實為莢果,花期3~6月。

月橘 Murraya paniculata
科名:芸香科(Rutaceae)月橘屬(Murraya)
別名:五里香『陸川』,七里香、九里香、十里香、月橘(臺灣植物誌)、千里山,千里香(生草藥性備要)、九里山『采藥錄』,萬里香,九秋香,九樹香,過山香,黃金桂(廣東),滿山香、石松、石苓、石柃(台灣),四季青(廣西),青木香(雲南), Kazapan(排灣)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印度,緬甸,馬來全島,菲律賓,琉球。
用途:
1.盆景、庭園樹、綠籬。
2.木質細緻而堅硬,可做為印章、農具、手杖、小刀柄。 型態特徵: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1~3 公尺,樹皮灰白,老莖會有不規則縱裂紋。一回單數羽狀複葉,小葉互生,葉形倒卵形或橢圓形。花序 是繖房花序,花冠白色,五瓣,具濃郁香氣,花期夏到秋天。果實橢圓形,果尾尖,成熟紅色,可食,但風味不甚佳。月橘若揉搓其葉片,有濃郁類似柑橘的味道,摘一片許多「芸香科」植物的葉子,透過光線看一看,會有許多小小的透明點。像橘子、檸檬、柚子、七里香的葉子,都可以看得到。因為它們在葉子上有「油點」,因此葉子經搓揉會有香味,也是「芸香科」植物的特徵。
別名:五里香『陸川』,七里香、九里香、十里香、月橘(臺灣植物誌)、千里山,千里香(生草藥性備要)、九里山『采藥錄』,萬里香,九秋香,九樹香,過山香,黃金桂(廣東),滿山香、石松、石苓、石柃(台灣),四季青(廣西),青木香(雲南), Kazapan(排灣)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印度,緬甸,馬來全島,菲律賓,琉球。
用途:
1.盆景、庭園樹、綠籬。
2.木質細緻而堅硬,可做為印章、農具、手杖、小刀柄。 型態特徵: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1~3 公尺,樹皮灰白,老莖會有不規則縱裂紋。一回單數羽狀複葉,小葉互生,葉形倒卵形或橢圓形。花序 是繖房花序,花冠白色,五瓣,具濃郁香氣,花期夏到秋天。果實橢圓形,果尾尖,成熟紅色,可食,但風味不甚佳。月橘若揉搓其葉片,有濃郁類似柑橘的味道,摘一片許多「芸香科」植物的葉子,透過光線看一看,會有許多小小的透明點。像橘子、檸檬、柚子、七里香的葉子,都可以看得到。因為它們在葉子上有「油點」,因此葉子經搓揉會有香味,也是「芸香科」植物的特徵。
簡介
溝埧」沿革可概分為清朝時期雲林縣斗六街溝仔街、溝仔壩莊;明治34年(1901)至大正 9年(1920)後的行政區劃中,屬斗六堡的溝仔埧庄,大正9年(1920)後則屬斗六街;日治時 期(嘉義廳)之溝仔埧莊、溝仔埧;日治時間(台南州)之溝子埧;光復後更名為溝埧里。「溝子埧」系指乾涸的溝渠之意,粵人(廣東人之簡稱) 口中的「埧」等於閩人口中的溪埔,亦即「沿溪新增地」,也有人稱為沙埔,由於溝流的影響,在沿岸或中間淤漲的土地叫 浮埔。又根據土地的實狀,分別稱為荒埔、曠地、埔地、草埔、 青埔以及土埔,所謂浮埔,乃是河床淤積而形成的土地,也就是未經開墾的埔地,一旦把它開墾,變成了田園、宅地,到時溪埔的性質也就消滅不存在了,粵人不用「溪」字,而習慣使 用「河」字,因此稱浮埔為「河埔」。
